首页 > 诗文 > 康有为的诗 > 过虎门

过虎门

[清代]:康有为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过虎门”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虎山、小虎山威风凛凛地雄踞虎门蹲守着海面,万众一心抗英激战,往事不见踪影。

旧时的炮垒只剩下一堆残垣,唯见雪白的浪花铺天过虎门。

注释

虎门:在广东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东西有大、小虎山相对如门,所以称虎门,是海防要塞。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屡次挫败英国侵略军的进犯。

粤海:指虎门一带的海面。粤,广东省的别称。

重关: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关天培在虎门一带设置三道防线,所以称“重关”。

二虎尊:是说大小虎山威风凛凛地蹲在那里监视着海面。尊,同“蹲”。

万龙轰斗:指林则徐指挥虎门炮台与侵略军展开激烈的炮战。

遗垒:留存下来的堡垒。

“过虎门”鉴赏

赏析

诗中用虎门形势的雄壮险要和遗垒的残破颓败,当年抗击侵略军的激烈战斗和眼前侵略者的嚣张狂暴作对照,抒发出忧时伤世的愤慨心情。全诗文辞瑰丽,风格雄浑。

“粤海重关二虎尊”写景,由远及近,由海及山,勾勒出虎门的地理形势。一个“重”字写出了侵略者难以突破的层层险峻防御关口,而一个“尊”字又写出了“二虎”不可侵犯的雄伟气势。在如此形势的战略要地作战正是英雄的用武之地,而且定能大获全胜。从字面看是写景,但在写出这样的景中已经包含和体现了诗人为什么这样写的主观情绪,“重关”与“二虎”的客观形势与勇猛必胜的主观信念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万龙轰斗辜何存”,不仅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将士抵抗英军侵略的英勇战斗最终未能抵御敌人的入侵,而且在此抵抗敌人的战斗业绩也永远成为过去,以后再也不会存在和发生。原因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致使虎门炮台被英国侵略者轰坏并拆毁防御工事。

诗人用“万龙轰斗”四字追叙当年的英勇行为,表现了诗人对爱国将土抵抗侵略者的英勇奋战的赞颂和缅怀,而“事何存”的反问强烈地谴责了清王朝的卖国投降主义政策。纵使有英勇不屈的将土有虎门这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雄关,然而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投降主义政策只能导致引狼入室的结果,使侵略者倍加肆无忌惮、得寸进尺,使中国的危机不断加深,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至今遗留下来的唯有残石断垣余垒,破败不堪,一派凄怆苍凉,只见白浪滔滔、汹涌而过,虎门似乎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雄风伟力,虎山完全被“白浪如山”的气势所吞没。抚今思昔,触景生情,感慨无限。但诗人并没有直言抒发,而是对清朝政府卖国投降政策的嫉愤、对当年辉煌抗战业绩高然无存的哀惋、对民族危亡深切忧患等等复杂情感都寄托在最后这两句眼前凋零残败景象的描述之中。

全诗四句,只有一句言事,其余三句均写景。同是一个地方、一种环境,但战前的景象与战后的景象截然不同,形成虎虎生气与残败不堪的强烈对比,这就在于诗人移情于景所致。诗人对战与降的态度不同,对战前和战后历史的心情不同,就在不同的景象描写中即对景象的不同描写中蕴含着诗人完全不同的情绪和评价。虽然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感情,但思想感情却表达得淋滴尽致,尽在景象描述之中,尽在不言之中。

创作背景

公元1887年(光绪十三年)秋,诗人秋游香港,归途中路经虎口,看到如山的白浪冲刷着鸦片战争时的废垒残石,勾起了深深的感慨,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康有为简介

清代·康有为的简介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 康有为的诗(2篇)

猜你喜欢

过虎门

清代康有为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一枝花·春日送别

元代刘方平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江天暮雪

元代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酒泉子·杨柳舞风

五代顾敻

杨柳舞风,轻惹春烟残雨。杏花愁,莺正语,画楼东。

锦屏寂寞思无穷,还是不知消息。镜尘生,珠泪滴,损仪容。


遗爱寺

唐代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溪居即事

唐代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五代孙光宪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怎教人不别猜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四

宋代杨万里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龙潭夜坐

明代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好事近·湖上

宋代苏轼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